江西省名、别称和简称

王 涛
 
       江西历史悠久,早在距今约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安义、新余地区即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足迹,目前考古发现商周遗址已达600余处。不过,早期见于记载的江西地名却很少,目前确知最早见于记载的地名是今修水境内的“艾”,这也是现在可以确认的先秦时期江西境内的唯一地名。
 
       [1]相较而言,“江西”一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汉代,《史记·项羽本纪》载,陈胜等人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2]不过,这里的“江西”并非地名,与今“江西省”中的专名“江西”之意更是相去甚远。钱穆先生曾逐一排列《史记》所载地名,作《史记地名考》,收录今江西区域的地名有豫章、庐山、番、番阳等[3],但并未收《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江西”,原因即在于此。那么,《史记·项羽本纪》里的“江西”究竟何意呢?不妨从当时的情形分析。
 
       殷通系会稽太守,秦代的会稽郡治吴县[4],是时项羽为躲避仇家,正居住在“吴中”地区,吴县治即今江苏苏州市,系春秋时吴国的都城所在。关于项梁避难的吴中的位置,魏嵩山等人指出在今太湖流域一带[5],史为乐等认定的范围更大,指春秋吴地[6],但都是指以吴县为核心的会稽郡一带。我们知道,“江”在早期中国是长江的专称,整体而言长江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在局部地区则并不完全如此,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淮汉以南诸郡》图组看,今九江到芜湖直至南京一带,长江呈现西南——东北流向,而会稽郡正处于长江以东地区,殷通、项梁谈话是在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其背景是陈胜、吴广已于七月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他们所说的“江西皆反”的“江西”,是指包括大泽乡在内的这段长江以西的地区,所指的地理范围是长江下游北岸淮河以南地区,有时包含的区域稍有扩大,也涵盖了中原地区[7]。隋唐以前文献出现的“江西”皆是指这一区域,如《三国志》“进军屯江西郝溪”“江西遂虚”“宾客诸将多江西人”;《晋书》“安东将王浑出江西”“江西乞活”“江西良田旷废未久”“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8],等等。
 
       今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江西”,始于唐代,系“江南西道”的省称。唐贞观元年(627),以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关内道、河南道、 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为十道。这一时期的道,只是监察机构,没有治所,没有编制,各道的管辖范围相当大。如江南道是“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据《唐六典》记载,江南道共辖有51州,分别是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歙州、睦州、衢州、越州、婺州、台州、温州、明州、括州、建州、福州、泉州、汀州、宣州、饶州、抚州、处州、洪州、吉州、郴州、袁州、江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永州、道州、邵州、澧州、朗州、辰州、叙州、锦州、施州、南州、溪州、思州、黔州、费州、业州、巫州、夷州、播州、溱州、珍州,其范围远远大于今江西省。
 
       由于道的辖区过大,给巡察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此后各道不断拆分,数量渐渐增多。到了开元二十一年,共分天下为十五道,分别为京畿道、都畿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岭南道。此时道不仅为常设机构,治所也开设固定化。虽然分天下为十五道是开元年间事,不过,据严耕望先生研究,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却是景云二年(711)的事,比十五道定制形成要早21年。江南道析置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后,为称呼方便,后人省文,称江南东道为江东,江南西道为江西[9]。至此,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江西”专名开始出现,不过其辖境仍远大于今江西省。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江南西道的设立时间。江南西道设立是江西历史上的大事,在江西行政区划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是江西通史著述无法绕过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许怀林先生的《江西史稿》《江西省行政区划志》[10],陈文华、陈荣华先生的《江西通史》,还是陈金凤先生的《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11],都设有专目讲述江南西道的设立。在江南西道设立的时间上,上述著作均认为江南西道设立于开元二十一年。目前,江南西道设立于开元二十一年成立江西地域历史认知的一种常识,如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即表述为:“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12] 而严耕望先生的观点在地方史界却很少有人提及。因此,很有必要介绍下严先生的研究。
 
       在介绍严耕望先生的研究之前,需要说明下江南西道设立于开元二十一年的依据问题。言江南西道设立于开元二十一年者,不外乎新旧唐书地理志。许怀林先生的《江西省行政区划志》未注明依据,《江西史稿》表述比较含糊,相关内容注明“《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序》”,陈金凤先生的《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相关章节主要是依据许先生成果发挥,表述的相对明确:“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根据一方州县的多少,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地方加强管理之需要,在10道的基础上析分为15道,即从原关内道分出京畿道,河南道分出都畿道,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13]核《旧唐书·地理志》,原文为: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1] 引述《旧唐书·地理志》说明开元二十一年设立江南西道的潜在逻辑是:因贞观元年分天下十道,当时为江南道,而
开元二十一年十五道中是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故推论出开元二十一年设立江南西道。目前还无法完全判断此后成书的《新唐书·地理志》是否以此为逻辑进行推演江南西道的设立时间。该书非常明确地指出“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2]。
 
       正是基于新旧唐书这样的记载,故不少学者认定开元二十一年江西设立江南西道,这在江西地方史学界尤为普遍。但历史地理学界则有另外的看法,如郭声波先生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3]和刘新光先生的《唐宋时期“江南西道”研究》均把江南西道的设立时间定为景云二年,而其参考依据一致,都是严耕望先生的考证文章《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4]。严耕望先生通过爬梳资料发现,早在开元二十一年前,江南西道即已成立,如开元年间,江南西道析置黔中道,原江南道被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析分后的江南西道辖有宣州、饶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包括今天江西省全境,湖南省雪峰山以东地区,湖北省东南部的鄂州、黄石、咸宁全境及武汉市的部分地区,安徽的宣城、池州、铜陵及马鞍山市境内,江苏省南京市的部分地区。
 
       安史之乱后,江南西道被分为湖南观察使、江南西道观察使、宣歙观察使、鄂岳观察使。其中,江南西道观察使和今天的江西省辖境基本一致。[5]至此,“江西”专名,无论是性质上,还是指称地理实体上,均与现代意义上的称呼趋于一致。不过,并不能据之认为唐以后江西的辖区一点变化也没有。事实上,唐以后江西的省界也有局部的变化,如婺源县几经反复后最终划归江西,原德化县长江以北的小池口在清代划归湖北的黄梅县,等等。
“江西”专名与通名“省”连称,则是元代的事,元代成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6],简称“江西省”,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的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并不专指江西一地,还包括今广东地区,但今上饶、玉山、弋阳、贵溪、广丰、鄱阳、余干、浮梁、乐平等地,并不在此范围内。
 
       江西别称“江右”。“江右”最初是东晋、南朝对西晋的称呼,后成为江西的别称。明代除继续使用“江西”专名外,在非正式场合还出现了“江右”的别称。“江右商”“江右王门”“江右诗派”,都是以别称指代江西的现象,徐霞客游览江西部分标题为“江右游”[7],也是这个意思。清代用江右指称江西也很普遍。“江右”与“江西”[8]一样,最初的概念与江西并无关系。所谓“江右”,原是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后来渐渐成了江西的别称。方志远先生注意到明代江西还有一个别称是“西江”,但未言为何称“西江”。《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所列“西江”地名有四,但均与江西无涉。南朝梁太平二年在今九江市设置有西江州,疑“西江”别称与此有关,宋代丰城人徐时勋纂修有《西江录》[9],该志已不存,其所言“西江”恐即江西别称之意,《景德传灯录》有“一口吸进西江水”之“西江”,或即指江西。张翥在《岛夷志略》序文中言:“西江汪君焕章”,此西江即指江西。清康熙年间纂修的江西省志称《西江志》,凌燽的《西江视臬纪事》之“西江”,即是确指江西无疑了。至于1933年7月由会昌、于都和瑞金三县析置的“西江县”,其所以命名“西江”,系其治所西江圩而得名,与江西别称“西江”一点关系也没有了。与“江右”相比,“西江”这一别称,虽在历史时期广泛使用,但今人所知
甚少,影响式微。
 
       江西的另一别称是“豫章”,“豫章”原本是指长江北岸的地区,西汉年间因豫章郡的设置而移名到江南地区。豫章郡之得名,流行的说法是因境内多大樟树,肖华忠先生则认为是因豫章水而得名[10]。在汉代,豫章为省一级的高层政区,后期行政级别下降,管辖范围由全省而退为南昌地区,隋唐时豫章退出行政区划名,但由于其影响颇大,有时既代称南昌市,也指代江西全省。[11]
 
       各省均有简称,江西也不例外,因境内最大河流为赣江,故简称“赣”。赣字起源较早,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字音字形经历了复杂的演变,今天普遍书写的“赣”字是魏晋时期形成的。赣县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江西的十八县之一[12],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凡是提及“赣”,均是指赣县。如唐代书法家钟绍京,新旧《唐书》说他是虔州赣人,苏东坡从岭南北归时书信中屡屡提及的“度岭过赣”“候水过赣”“已到赣上”,均是如此。宋绍兴二十三年,因虔为虎头不详,改虔州为赣州,此后“赣”用来指称赣州全境。明正德十一年,南赣巡抚设立后,“赣”所指代的范围也扩大到赣南巡抚下辖的南安、赣州、韶州、南雄、汀州等府。在明代及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江西的简称都是“江”,有时与通名“省”连用称为“江省”,有时与浙江连称为“江浙”,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由于电报的出现,人们出于表达简洁的需求,“赣”与“江”一样,开始成为江西全省的简称。
 
    “赣”成为江西简称后,一度与“江”并行,因江苏同样简称“江”,加之清末设置的“黑龙江省”也简称江,为避免与江苏和黑龙江的简称混淆,江西的简称“江”渐渐被舍弃。民国时期,“赣”最终取代“江”成为全省的简称。
 
作者简介:王涛,男,安徽临泉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历史地理学和地名学。
1981年陕西扶风沟原出土的铜饰件上的铭文有“应监”,虽有研究者认为此系今余干县境内的古地名,但关于“应监”是否指地名及今地,尚有争论。参见钟起煌主编、彭适凡著:《江西通史》(先
秦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231-233 页。②《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修订版,第 377 页。③钱穆:《史记地名考》,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第 907、922、928 页。④周振鹤等以《项羽本纪》中太守殷通居吴县而推定会稽郡治为吴县,参见周振鹤主编,周振鹤、李晓杰、张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
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42 页。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年,第 42 页。
⑥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258、1259 页。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年,第 334 页;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079 页;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济南:齐鲁书社,
2006 年,第 89、90 页;王谟撰、习罡华点校:《江西考古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 15-17 页;周振鹤:《江南江北江东江西》,收入其著《余事若觉》,北京:中华
书局,2014 年,第 229 页。⑧王谟撰、习罡华点校:《江西考古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 17 页。⑨王谟撰、习罡华点校:《江西考古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第 17 页。⑩《江西省行政区划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行政区划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 31-32 页。钟起煌主编,陈金凤撰:《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76 页。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省情概况”http://www.jiangxi.gov.cn/col/col387/index.html,引用时间:2019 年 2 月 21 日 22:20:49。钟起
煌主编,陈金凤撰:《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76 页。
①《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 1385 页。②《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中华标点本,第 960 页。③ 周振鹤主编,郭声波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519 页。④严耕望:《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5 年第 1 期。⑤江西西道部分,参考了刘新光:《唐
宋时期“江南西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⑥《元史·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 1504 页。⑦徐弘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昆明:云南人民
出版社,1985 年,第 141 页。⑧方志远:《说江:千年辉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 年第 1 期。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情报资料研究所编:《江西地方文献索引》(上册)(内部资料),
1984 年,第 144 页。⑩肖华忠、李琦、李青:《豫章郡得名的历史地理考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 年第 3 辑。关于“豫章”得名和其区域范围变化的探讨很多,许怀林先生总
结各说,集成专文,参见许怀林:《豫章——说来话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 年第 1 期。《汉书》卷 28《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 1593 页。简称一节,参考了邵鸿:
《说赣:正本清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 年第 1 期。
首页    地名溯源    江西省名、别称和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