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司地名考

彭志文
 
       大喇司是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三大彭氏土司之一大喇巡检司的简称,其治所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酉水河北岸苗儿滩镇光明村的大喇司。大喇巡检司虽然在历史上只存在200多年,但大喇司这一土家语地名却把大喇巡检司彭氏土司历史永久地刻在了酉水河边这块土地上。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大喇司历史逐渐模糊,有的甚至把大喇司与大喇寺混为一谈,所以,弄清大喇司地名的历史、地域、含义以及大喇司与大喇寺的关系很有必要。
 
一、大喇司得名时间及原因
       大喇司得名于1519年,是明中央政府划保靖宣慰司两江口长官司部分地设置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龙山县志》(光绪版):大喇司旧为保靖司两江口地,今隶龙山。“两江口”即保靖宣慰司两江口长官司(治所在今保靖县大妥乡江口村)。《保靖县志》(同治版):正德十四年分保靖大江之左五寨置大喇巡检司隶辰州府。“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保靖”是指保靖宣慰司,“大江”是指酉水。明中央政府设置大喇巡检司的原因有二,一是保靖宣慰司内部长期争地仇杀引起地方不宁,一是对土司实施分化政策。明洪武六年(1373)保靖安抚司升宣慰司,从永顺宣慰司分离出来,首任宣慰彭世雄。彭世雄生三子,长子万里袭宣慰职,次子万金分南渭州地,三子莫古送分两江口地。彭万里后代与彭莫古送后代争斗从明永乐元年(1403)开始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才平息,前后争斗了100多年。《保靖县志·土司考》(同治版):“永乐元年以保靖族属大虫可宜等互仇杀遣御使刘从政齐敕抚驭之”。永乐二十一年“万里卒子勇烈嗣,勇烈卒子药哈俾嗣,年幼,万里弟莫古送之子大虫可宜讽土人奏己为副宣慰,同理司事”。 “莫古送”“大虫可宜”“ 药哈俾”是土家语人名。永乐二十二年,大虫可宜“因杀药哈俾而据其四寨”。宣德四年“兵部奏保靖旧有两宣慰,一为人所杀,一以杀人当死。”“事觉逮问,死狱中,革副宣慰,而所据寨如故”。从此,“勇烈之弟勇杰嗣,传子南木杵、孙显宗、曾孙仕珑与大虫可宜之子忠、忠子武、武子胜祖及其子世英代为仇敌。”相互讦奏不断,仇杀不断。明中央政府对保靖宣慰司内部争斗采取激化和分化的政策。一是以战功授两江口长官司激化保靖宣慰司内部矛盾。“而武以正统中随征有功授两江口长官司。胜祖成化中亦以功授前职并随理司事,无印署。
 
       宏治初,胜祖以年老世英无官,恐仕珑夺其地,援例世袭奏行覆实。仕珑辄沮之。以是仇恨益甚,两家所辖土人亦各分党仇杀”。“正统中”即明正统十四年(1449),“成化中”即明成化六年(1487),“武”即大虫可宜之孙彭武,“胜祖”即彭武之子彭胜祖。明中央政府以彭武随征有功为由在保靖宣慰司下设立两江口长官司,没有授予长官司官印,但实际上视为独立土司对待,“是时敕调世英从征贵州,而兵部移文有两江口长官司字。仕珑疑世英得设官署,不听约束复奏言之”。两江口长官司积极配合明中央政府调征,期望以军功得到中央政府认可。但保靖宣慰司怕两江口长官司“不听约束”反复上奏阻止。
 
       二是派官兵介入和迁徙两江口土舍。保靖宣慰司内部矛盾根源在于争地。大虫可宜虽“因杀药哈俾,而据其四寨,事觉逮问,死狱中。”但“所据寨如故”,明中央政府没有解决保靖宣慰司内部争斗的根本问题。后永顺宣慰司介入,争斗更加激烈。“永顺宣慰彭世骐娶胜祖女复左右之。于是互相攻击,奏诉无宁岁”。成化十五年“仕珑奏两江口长官彭胜祖违例进贡”。“宏治十二年,永顺宣慰奏仕珑擅率兵攻长官司彭世英,仇杀多年,构祸不已,乞发兵征剿。部复以屡行按问不报,宜谕镇巡官速勘奏闻。从之。”宏治十六年,“兵部都察院让令世英归小江七寨于仕珑,止领大江七寨,听仕珑约束。其原居两江口系襟喉要地,请调清水堡官兵守之。而徒世英于沱埠,以绝争端”。明中央政府乘机占据了水路要道两江口,并将两江口长官司土舍彭世英从原祖封之地两江口迁徙至酉水河上游的沱埠(今保靖县碗米坡镇驼背村)。“世英”即两江口土舍彭世英,彭胜祖之子。“仕珑”即保靖司宣慰彭仕珑。三是乘势分化保靖宣慰司设立大喇巡检司。“正德十四年,保靖两江口土合彭惠既以祖大虫可宜与彭药哈俾世仇,至与宣慰彭九宵复构怨,永顺宣慰彭明辅与连姻,助以兵力,遂与九宵往复仇杀,数年不息,死者五百余人,前后讦奏八十余章,守巡官系惠于狱,明辅率众劫之”。彭九宵即保靖宣慰彭仕珑之子,彭惠即两江口长官司土舍彭世英之子,彭明辅即永顺宣慰司宣慰彭世骐之子、两江口长官司土舍彭惠女婿。保靖宣慰司的内部争斗在永顺宣慰司参与下达到了顶峰,引起地方不宁。明正德十四年“于是廷举等复请以大江之右五寨归保靖大江之左二寨属辰州,设大喇巡检司,流官一人主之,惠免迁徙,仍居沱埠,以土舍名目协理巡检事。部覆如廷举”。
 
二、大喇司地域历史变化
       大喇司作为行政区域地名,其地域范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明正德十五年(1520)大喇司隶辰州府下辖107寨。《龙山县志》(光绪版):正德十四年,因保靖宣慰司彭翰与惠兄弟争地冲突,相互讦奏。十五年,钦委都御使吴廷举亲自踏勘,断以溪水七十二 条四至界限归彭惠管理。勒立石碑于喇竹口、金斗山,永杜争端。其地东至史禹山与永顺分岭为界;南至大河与保靖分江为界;西至龙崖洞、八面山,抵酉阳司界;北至红崖河抵永顺司界,大小一百有七寨,额拨秋粮五十石,编设军民十二甲,以惠自请,改其地隶辰州。
 
       “大江”“大河”即酉水。大喇司最初的辖地大概相当于现在保靖县西北部的普戎、龙山县西南部的坡脚、靛房、洗车、咱果坪、老兴、桂塘坝、苗儿滩、内溪、贾市、岩冲、长潭、里耶以及湖北省来凤县中路口、舍米湖等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大喇司改土归流改其地为大喇里隶龙山县,下辖20寨。《龙山县志》(光绪):“雍正十三年诏御桔世袭把总职,改其地为大喇里,隶龙山县”。“大喇里县南一百六十里(下辖),喇寨、浦车溪、贾家寨、喇榨、杨家寨、车竹湖、东瓜坪、王道坝、沙道沟、桃平、道溪沟、禾坝、侯利溪、坡松、新寨、琐湖寨、苏州坪、朵古村、恒乍、王家寨”。这说明,在清雍正十三年以前,大喇司的管辖范围已经缩小了很多,麦子坪、岩冲、长潭、里耶等地已不属大喇司管辖,而属永顺宣慰司辖地,清雍正七年(1729)随永顺宣慰司改土归流,属龙山县三甲里。民国时期,撤大喇里设隆道乡、隆头乡、大达乡,大喇司为下辖村。解放后设隆头镇,大喇司为镇辖村。1961年属水坝公社光明大队,1984年属隆头镇光明村,2015年属苗儿滩镇光明村。
 
三、大喇司地名含义分析
       大喇司地名有三层含义,一是行政区域地名。是指在明正德十四年至清雍正十三年216年间辰州府下辖的大喇
巡检司。二是湘西彭氏土司治所地名。 明清时期,湘西有三大彭氏土司政权,即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和大喇巡检司。永顺宣慰司治所在今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当地人习惯性称为老司城。保靖宣慰司治所在今保靖县迁陵镇堡子街。大喇巡检司治所在洗车河与酉水交汇处的酉水河边称为喇竹口的地方,人们习惯称之大喇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龠禾等编):大喇司在湖南龙山东南二百里。旧为彭氏土司地。明设巡检司。清裁。三是土家语地名。大喇司以前叫做喇竹口或喇竹江口。《龙山县志》(光绪):(正德)十五年,钦委郡御使吴廷举亲自踏勘,断以溪水七十二条四至界限归彭惠管理。勒立石碑于喇竹口、金斗山,永杜争端。“喇竹口”就是指洗车河与酉水河的交汇处的村寨,即大喇巡检司治所。《龙山县志》(光绪):洗车溪,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即红岩溪下流也……由洗车溪南流至猫儿滩,捞车溪正河两水左右注之,更南流至庆口,浦车溪、牛栏溪水右注之,更南流出隆头镇入北河。腊竹江,在县南二百里合捞车溪下流入北河。“北河”即酉水河。“捞车溪”即捞车河。“洗车溪”即洗车河,是酉水河的支流,在红岩溪镇境内称红岩溪,在洗车河镇境内称洗车河,在苗儿滩镇境内称捞车河,
在隆头镇境内明朝时称“腊竹江”或“喇竹江”现在称洗车河,洗车河与酉水河交汇处以前称“喇竹口”或“喇竹江口”。“喇竹口”“大喇司”都是土家语地名,是土家语地名的汉字译音。土家语称“路”为“喇”,“出”为“竹”,“口”是汉语,“喇竹口”即路出口或出路口。
 
       土家语“大喇”指“大路”,“司”是汉语指“巡检司”,“大喇司”即大路巡检司。明清时期,酉水河是湘西地区主要交通要道,从喇竹口溯酉水而上可达川黔,顺流而下可达辰州(沅陵)入洞庭,沿洗车河上可达来凤、龙山、永顺。 《龙山县志》(光绪版):“大喇司县南一百九十里为水陆要道,界保靖县”。  
 
       当年大喇巡检司首任土舍彭惠与都御史吴廷举就是根据喇竹口是水陆交通要道这一客观地理环境将巡检司命名为“大喇巡检司”。
 
四、大喇司与大喇寺的关系
       大喇寺是大喇司的误记。《龙山县地名录》(1983年编印)对大喇寺的解释:过去该村有一大喇寺,村以寺名。《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叶德书、向熙勤著)认为:“大喇寺”为“大喇司”的误写。“大喇司”就是“大喇巡检司”的简化,其司所驻地(这个村),就是以土司的行政建制来命名的,不是“村以寺名”。
 
       由于大喇司与大喇寺音近,当地人容易将大喇司读成大喇寺。再由于当地确有彭公祠,很多人就将“祠”误为“寺”,将大喇司误记为大喇寺也就不足为怪了。如现在的百度地图、谷歌地图、高德地图等电子地图均将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光明村原大喇巡检司治所所在地“大喇司”误标为“大喇寺”。
 
       大喇寺应该叫彭公祠或胜祖庙《龙山县志》(光绪):彭公祠有二,一在隆头司,一在农车塘。祀前明武略
将军彭胜祖像。其后嗣修建。隆头司即隆头镇大喇司。彭胜祖即保靖宣慰司两江口长官司土舍彭武之子,彭世英之父,首任大喇巡检司彭惠祖父。《龙山县志》(光绪):胜祖袭前职(即袭其父彭武的两江口长官司职),成化六年,调征广西断藤峡,随调征湖广襄阳府叛贼石和尚、刘千斤等,胜祖奋勇当先擒贼酋,进阶武略将军。胜祖之子世英、世英之子彭惠及其后裔为了纪念彭胜祖,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其进行神化:一是在大喇司辖地范围内修建彭公祠,供俸彭胜祖神像,让后人祭祀。现在湖南省龙山县隆头、农车有“彭公祠”,重庆市酉阳县大溪有“大喇祠”,湖北省来凤县中路口有“大喇宫”、舍米湖有“神堂”。大喇司退休教师彭大发这样回忆道:“大喇司迁出的虽身居异乡,却心系故土。
 
       记得在我童年时(民国时期),常常看到外地人背着猪头及其他供品,来到胜祖庙祭祀土王,俗话说是朝祖,每天来朝祖的人络绎不绝”。据隆头镇大喇司彭氏族谱记载“此公身故后,威灵丕著,至今庙祀,军民共俸”(《浅说大喇司与梯玛歌“还土王愿”敬祀的土王》彭大仙著)。二是编撰《土家梯玛歌》进行传唱。《土家梯玛歌》是梯玛(俗称土老司)用土家语演唱的一种吟唱式古歌,现主要流传于大喇巡检司辖区内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梯玛歌》的核心内容就是做家祭法事时“还土王愿”。还土王愿时,梯玛请酬的土王是彭公爵主(彭士愁)、大喇司土王(彭胜祖)和向老官人涅壳赖。我们虽不知是何人编撰了《土家梯玛歌》,但我们从还土王愿流传的核心区域和请酬的土王等内容,可以肯定《土家梯玛歌》的编撰与大喇巡检司土司政权有极大的关系。由于世代传唱,大喇司土王彭胜祖被神化。“如家人抱病,亦请土老师向土王许愿,病愈由土老师择日还愿,主人备一牛二猪宰杀奉祀。还愿之日,并请亲朋到家吃饭”(《浅说大喇司与梯玛歌“还土王愿”敬祀的土王》彭大仙著)。因此,当地人俗称彭公祠为胜祖庙。
 
(作者单位:中共湘西州委政策研究室)
首页    地名溯源    大喇司地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