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地名的语言学研究

王晓玉
 
【摘要】地名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从语言本体的角度, 对亳州地名的语音、构词、语义和文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亳州地名以三音节为主要语音形式,以平平平和平平仄为主要平仄搭配形式,大部分都是合成词,地名还反映了其“大平小不平”的地理特征。通过以上论述,初步阐述亳州地名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亳州地名 语言特点 文化内涵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其形式与意义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它不是自有的而是社会共同创造的,这种创造从历史发展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当地人使用,再传播到慢慢地被更多的人使用,直到被社会大众广泛认知并使用,从社会的约定俗成到规范化、定性化。和其他专有名词一样,地名也由音、形、义等语言要素构成,此外,地名的构成还有一定的语法规律,所以,从沿用至今的亳州方言地名中可以透视当地的一些语言特点。
 
一、亳州地名的语音分析
 
(一)音节结构
 
古代地名多以单音节地名为主,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地名专用字 800多个,其中400多个是单音节地名。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活动范围小,认识能力有限,单音节地名已经满足了人们活动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单音节地名存在同义词过多、语义不明等弊端,所以词汇从单音节开始向着双音节或多音节方向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多音节占优势的,单音节地名已属罕见了。就现有的地方市资料
分析,亳州市地名中,大多都是三音节词汇。
 
 
       我们以此次收集、整理的1299个行政村地名来展开地名长短的数据统计,具体分布如下:
 
1. 双音节结构分析 
       在汉语中,双音节地名所占比例很少。亳州市所辖各县区村落名,双音节地名占比相当少,据笔者统计,在亳州市1299个行政村级地名中只有四个,占比0.31%。经过分析得知,这类地名同音词较多,容易
重复,构成表义不明,不再是地名的主要呈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类地名已经逐渐被淘汰。
 
2. 三音节结构分析
       通过调研、收集亳州地名并对之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三音节地名占有明显的优势。在亳州市1299个行政村级地名中,三音节地名有977个,约占75.21%。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三音节词汇长度适中,便于记忆,基本能满足同一地域内地名不重复、特征鲜明的要求。首先,过去的一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双音节词代替,在现代汉语地名中常常在姓氏前面或后面加上方位词,以区别村庄,如:刘南村、刘北村;或者在其前面或后面加上“大、小”,如:大高村、小高村;其次,新创造的地名也多为三音节词,如:和谐村、友谊村、曙光村、幸福村等。当然在亳州地名中的多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是三音节词仍占多数。
 
3. 四音节结构分析
        四音节地名在亳州地名中位居第二,如宋老家村、灵子门村、董门楼村、吴小阁村等。在亳州市1299个行政村级地名中,四音节地名有241个,约占18.55%。这类地名有一部分是从三音节地名派生出来的,如以太平村为原地名就派生出新太平村,以张寨村为原地名就派生出北张寨村。
 
4. 五音节六音节结构分析
       这类地名过于复杂,在亳州地名中所占比例很少。在1299个行政村级地名中仅占比5.92%。人们大多不愿意使用过长的地名,虽然表达的含义清楚,但是记忆和传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对亳州地名音节结构所进行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音节地名数量居多,四音节地名其次,亳州地名中的多音节词虽也常见,但就整体而言,依旧是三音节词占优势。总的来说,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学规律,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发展需要的地名,才会被人们选择并一直沿用下去。
 
(二)平仄搭配
 
       古人诗歌创作追求韵律和谐、平仄搭配,要求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中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在现代入声基本已经消失,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所以“平”就是指阴平和阳平, “仄”就是指上声和去声。平仄搭配得好,语言读起来就抑扬顿挫、优美和谐,平仄搭配得不好,语言读起来就比较费力、拗口。地名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肯定也讲究平仄搭配,具有一定的语音特点。
 
 
       在亳州地名中三音节地名比重超过一半,最具代表性。笔者对亳州地名中的三音节地名进行了统计,并对平仄搭配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从地名的平仄搭配情况来看,以平声相连或平仄相间为主要形式,在亳州市1299个行政村级地名中有864个,占比66.51%。以仄声相连的很少,在亳州市1299个行政村级地名中有113个,占比8.70%。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以平声相连的字构成的地名读起来不需要变换口型,又省力又顺口,这也符合语言的省力原则;二是以平仄相间的字构成的地名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感,听起来具有美感;三是以仄声相连的字构成的地名读起来费力拗口,听起来也比较低沉。
 
       地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所以它一定是最符合人们的发展需要。无论以前还是现在,人们在给地点命名时,都是秉着方便记忆、读起来省力的原则,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平仄搭配规律,可是在地名中出现了这种规律,这说明平仄搭配构成的优美和谐感,是符合人们心理审美的。
 
二、亳州地名的语义分析
 
       地名的命名并不是任意为之,而是有一定的规则和依据的。现代标准地名一般包括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专名指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通名指地名中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地名的结构一般都是以“专名+通名”为主,亳州地名也符合这一特点。
 
(一)亳州地名中通名的词汇分析
 
1. 反映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类聚
 
(1)描述地形地貌的通名 山、岗等通名的使用。岗,又称高岗,单指古代的土岭或高地。后虽经黄河泛滥冲积为平地,但其名仍沿用,如魏岗村。以山命名的村庄有东山村、西山村、土山村、太山村、狼山村、灵山村、齐山村、尖山村、石山村等。
 
(2)表示水域的通名 有圩、沟、湾、洼、涧、塘、潭、湖、河等。在沿沟河低洼之地,在村庄或田地周围筑堤坝,在涝汛到来之时,这里便成为水中一处低洼的孤岛。这一地方,就称其叫圩,筑圩,为保护田地或守护家园使用,如魏圩村、冯圩村、李圩村等。含有其他字的村庄有李沟村、尹沟村、双涧村、驼涧村、姚湾村、苏湾村、十河村、滨河村、坝湖村、薛湖村、张潭村、冯洼村、姜洼村、黄塘村、赤塘村等。
 
2. 反映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类聚
 
(1)反映居民居住地的通名 亳州市各县乡镇行政村以“村”为通名,如崔庄村、大陈村、高楼村、八里村、丁固村、郭万村、卞铺村、褚刘村、大周村、李小村、路楼村、梅城村、穆楼村、十河村、孙大村、孙瓦村、佟营村、位李村、杨岗村、宋大村等。
 
(2)反映人文景观的通名 寺、庙、阁等通名的使用。如石佛寺村、草寺村、谯陵寺村、公吉寺村、尉迟寺村、
岳坊寺村、牛庙村、文庙村、刘庙村、王庙村、史庙村、邵庙村、马庙村、张阁村、董阁村、王阁村、刘阁村、吴小阁村、辛阁村、张阁村等。
 
(3)表示军事设施的通名 营、寨、关、屯、疃等通名的使用。如沈营村、佟营村、刘营村、段营村、龚
长营村、徐寨村、史寨村、潘寨村、马寨村、陈小寨村、随寨村、吴寨村、樊寨村、周寨村、姜屯村、 郝屯区、程屯村、铜关村、聂关村、三关村、西关村、蒙关村、许疃村、阚疃村、望疃村、蒋疃村、中疃村等。
 
(二)亳州地名中专名的词汇分析
 
1. 词性分析
 
       (1)名词作专名观堂(镇)、牌坊(镇)、双沟(镇)、淝河(镇)、西阳(镇)、高公(镇)、石弓(镇)、龙山(镇)、板桥(镇)、玉光(村)、雁沟(村)、丹凤(村)、芦沟(村)、叶园(村)、桃园(村)、荆桥(村)、红光(村)、炮台沟(村)、望汤阁(社区)、(灵津渡)社区、红旗(社区)、东风(社区)、西园(居委会)、民族(居委会)、四桥(居委会)等。
 
(2)动词作专名
 
       立德(镇)、新兴(镇)、振兴(村)、团结(村)、向阳(新村)、前进(社区)、复兴(社区)、望月(社区)等。
 
(3)形容词作专名
 
       阳光(村)、和谐(村)、幸福(村)、富强(村)、兴旺(村)、富康(村)、胜利(村)、文明(村)、和平(社区)、光明(社区)等。
 
2. 构词法分析
 
(1)单纯词
 
       在现代地名中,单音节地名已经消失。单纯词地名以多音节形式存在,主要是连绵词,可分为两类:
 
a. 双声。即两个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 友谊(村)、高公(居委会)、魏武(社区)等。 
b. 叠韵。即两个“韵”(包括韵腹和 韵尾)相同的连绵词。如阳光(村)、向阳(社区)、汤王(社区)、希夷(社区)等。亳州地名和现代汉语中的其他词汇几乎类似,单纯词数量比较有限,大部分的词语都是合成词。
 
(2)合成词
 
a. 偏正结构:这类地名居多,有两个要素构成,通常前一要素对后一要素起修饰限定作用,其修饰部分大多为形容词。如五马镇、西阳镇、双鹿村、白园村、东湖村、金牛村等。
 
b. 主谓结构:这类地名由两个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要素构成。从词性来说,前面多为名词,是被陈述的对象,后面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示陈述的动作。如玉光村、张乐村等。
 
c. 联合结构:这类地名有两个要素组合而成,这两个要素可以是意义相同的,也可以是意义相近的,或者意义相对甚至是相反。如胜利村、文明村、中华村、幸福村、和平村等。
 
d. 述宾结构:这类地名由两个具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要素构成,一般采用动词接名词的形式。如立德镇、临湖镇、临涡村、建明村等。
 
结语
 
       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亳州地名从上古时代的单音节发展到当今以三音节为主要语音形式,以平平平和平平仄为主要平仄搭配形式,以“专名+通名”为主要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
[2]王际桐.地名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3.
[3]帕尔默.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4.
[4]彭虎勰.六安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D].安徽大学,2010.
[5]许丹荔.阜阳市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D].安徽大学,201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中国地名编辑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页    地名研究    亳州地名的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