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落存留模式

作者:杨瑞庆

  ——以千灯歇马桥村和吴家桥村为例

       当代,中央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这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使城市、集镇、农村、社区协调共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不以牺牲土地、生态为代价,着眼进一步优化“三农”的存在质量,实现城乡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域繁荣,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后,城镇空间迅速扩大,城镇化率已达50%以上。在实施减少农田,迁移农民的过程中,势必拆建旧房。各级有识之士已将有些具有悠远历史、厚重文化、独特造型的古村落保护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湮灭于当代的城镇化建设中,将有罪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但有些古村落已遗憾地失去了。

(今日歇马桥)

       昆山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农田减少、村落减少,农民大多搬迁到集镇的新村中,逐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差不多的福利待遇。留存至今的名正言顺的古村落已经屈指可数,而且留存的风貌差别较大,有的还有古风古韵,有的却是以新换旧,弥漫着现代气息,不得不让我们牵挂起现存古村落的未来命运。现以昆山千灯的歇马桥和吴家桥的古村落留存模式,探析客观面对实施保护古村落的路径。

过去时:古村落原貌

歇马桥村: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率部追击金兀术,途径石浦腰庄时,见乡野庄稼茁壮,民风淳朴,就决定驻扎屯兵,养精蓄锐后,再待机披挂上阵。其间,韩部见当地民众因河相隔,交通不便,于是捐银建造了一座梁式石桥。由于桥边常有兵部战马歇息,而被命名为“歇马桥”。后渐渐引来人气,集聚成村。清末民初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小集镇。歇马桥镇南北长数百米,民居集中河西,依河而建,大多为两层楼房,下层经商、上层居住,两边商铺中间隔二三米宽的石板街。由于水路进出便捷,就成为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解放前后,歇马桥一度建乡。中共昆山地下党曾在歇马桥建立区委,开展对敌斗争。解放后,歇马桥改为村级建制,但小集镇的浓重商业氛围依旧保留,没有淡化。                      

吴家桥村:现名吴桥村,地处千灯镇南的尚书浦中段,解放初建为吴桥乡,公社化时改为新建大队。吴家桥村历史悠久。相传,那里原有一座木桥,明万历年间,当地开豆腐店的一户吴姓人家,眼看木桥摇摇欲坠会影响小店经营,就出资建造了一座石拱大桥,当地百姓为了铭记吴家的功德,就命名为“吴家桥”。清康熙年间重修。吴家桥村解放前就比较兴旺,大桥两堍聚居较多殷实的大户人家,又由于水路通畅,还有大桥连接两岸,就形成了小集镇。镇上曾有米行、鱼行、肉庄、杂货店、糖果店,中药铺等。解放后设立过客运轮船码头,邮政代办所和合作商业、供销社、粮库的下伸网点。改革开放前,吴桥还是一个商铺林立、集市繁荣、人气旺盛的古村落形态。

(今日吴家桥)

现在时:古村落近况

歇马桥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具有标志性建筑的歇马桥还坐落在乡野。老街基本保存完好。由于村民大多迁移,所以商铺渐少,基本都关门上锁。道路已修缮一新,只是路面换成了水泥质地的仿古板砖,有点时尚化了。解放初建成的小学校建筑当时颇具规模,现在还幸运保存。几户数进深的老宅虽然人去楼空,但还保留着古建轮廓。还有一个古牌坊遗迹,不过已经破损,但条石原件还安然无恙。村口新建了一个仿古牌楼,无论从造型到工艺都不属于原生态了。进村远眺,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木桥曲折迂回在市河上,虽然新颖漂亮,却以古村落风貌有些格格不入。由于歇马桥总体结构没有被破坏,所以歇马桥村现为昆山市的古村落保护单位,深受各级政府的重视。

吴家桥村:至今,这个古村落几经变迁后,高大的吴家桥还横跨在尚书浦上。几年前,古石桥已修缮一新,远看桥型气势不凡,近看桥石饱经沧桑。现尚书浦已禁航,桥下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分宁静。改革开放后,公路穿村而过,由于交通方便,百姓大多去千灯镇上赶集购货了,因此吴桥老街上的商店逐步迁出,直至最后关闭。由于老屋大多破旧,又不能住人,所以后来被逐步拆除,曾经繁华的古村落小集镇已基本消失。村民搬到附近的新村居住,吴家桥上已人烟稀少,但还有寻古的游人。但大桥两侧的石驳岸一字排开,水泥路一溜延伸,并且绿树成荫,栏杆成景,还有亭阁、花卉点缀其中。因此,2007年,吴桥村被列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引起了各方关注。

策划时:古村落定位

歇马桥村:这个南宋以后逐步形成的村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村区街坊依水而建,商业气息浓郁,当属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由于曾经作为乡政府所在地,人口始终兴旺,即使后来改为大队建制后,仍旧成为周围百姓的赶集中心,各种商铺仍有市场,所以还能世代坚守。又因为该村地处偏僻水乡,交通相对不便,成为因祸得福保存古村落的重要原因。歇马桥躲过了“文革”期间的破坏,也躲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大办企业的破坏。当迎来了当代需要保护古老的原生态环境时,歇马桥村有幸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建筑群,当然被视为宝贝,倍加爱护。在当代策划保护方案时,被确定为昆山古村落的重点保护对象,将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修缮,使古村落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文化魅力。

吴家桥村:这个从明代开始形成的古村落,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石拱桥跨越尚书浦两岸,又是淀山湖连接吴淞江的必经之路,属于物资集散的风水宝地,所以吴桥村上云集了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方便购物,各种商铺应运而生,因此形成了比较繁华的小集镇。而且吴家桥还是昆朱轮船线(昆山至朱家角)上的停靠码头,有利物资交流,促进贸易生意。解放后,吴家桥撤乡建村,规模逐步缩小。“文革”后,由于尚书浦封航,客轮取消,人气逐渐冷落,商铺只得无奈搬出。后来小集镇上的房舍由于破损严重,已不适于民居,为了美化村容,只得逐步拆除,将农民移居到附近的新村中。为了改变这里既成事实的萧条景象,在当代策划保护方案时,决定顺其自然,建起沿河景观带,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落。

进行时:古村落修缮

歇马桥村:歇马桥村能保存至今的原因很多,交通闭塞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由于交通不便,注定村办企业就不会兴旺,因此减少了拆房办厂的破坏几率,这跟周庄古镇留存至今的原因相仿。古村落一旦维持到当代就物稀为贵了,各级领导都不会轻易提出拆建方案。居住在老屋的村民虽然居住条件艰苦些,但大多能理解保护古村落意义重大,也不会轻易自行拆建。为此,当地政府就千方百计帮助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大多动员村民搬出旧居住新村。古村落修缮工作经专家论证后,由政府出资修建,朝着尽量保护原生态的目标而运作。目前,歇马桥古村落经抢救性保护后,更有古色古香的古村落风味,虽然对局部修缮项目还存有争议,但至少还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展现在当代人面前,显得难能可贵。

吴家桥村:这个村由于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命运与歇马桥村完全两样。先是轮船停航,后是汽车通过,由于与时尚接轨,使古村落逐步与时俱进,已徒有虚名,最后不得不关店走人。当古村落房舍日趋破损后,一方面户主需改善生活条件而要求拆除重建,一方面政府看到这番萧条景象有损新农村的形象,而只能因势利导规划重建。由于民间和政府都有重建意愿,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吴桥村实施的是易地迁建方案,使古村落风貌彻底消失。现在看来虽有遗憾,但那是面对实际的无奈之举。因为吴桥古村落在“文革”中就开始遭到破坏了,如果恢复旧建筑已没有意义。所以在近几年中,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只能拆旧建新,由于规划科学,经过多年兴建,现已成为知名度颇高的现代化村落。

未来时:古村落保护

       古村落保护是目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昆山留至今日的古村落不外乎是歇马桥村的保留式,或是吴家桥村的萧条式,从而形成了以歇马桥村为代表的修旧如旧的复古模式,或以吴家桥村为代表的以新换旧的更新模式。如花桥天福庵村、玉山南星渎村都幸运地与歇马桥一样,经过风雨洗礼后,至今还保存着或多或少的古风古貌。但是,由于以前保护意识不强,所以破坏古村落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目前更新模式的古村落已比比皆是。

(今日歇马桥老街)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首先要盘点当前昆山古村落的有限存量,并且需要踏勘现状,然后实施抓重点,放一般的方针。把所有古村落都保存下来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只需对一些还存有文化底蕴、建筑遗存、文物古迹的古村落保存下来,才是唯一上策,才能告慰后人。在今后的岁月里,对一些幸运留存的古村落应视为掌上明珠,不再重蹈破坏的覆辙。如果从现在开始加紧保护还为时不晚。由于大多古村落已消失在历次的社会变革中,像吴家桥古村落一样,已一去不复返了,那只能在“废墟”上规划重建,这是无奈的选择。

       古村落如果经过保护性修缮后,空间质量一定能明显提升,不但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而且还能开发成旅游项目,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所以说古村落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并不矛盾,只要妥然兼顾,两者可以相得益彰。

       昆山的古村落保护还任重道远,本文以千灯歇马桥村和吴家桥村为例,阐述了两村的原貌、近况,及当时的定位和修缮,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在城镇化建设中对于古村落保护所能采用的模式,使古村落保护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中国地名编辑部

首页    地名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落存留模式